为厚植青年家国情怀,引领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11月1日,学院“财管凝光,两弹铸梦”宣讲团在东区A214教室开展“北山埋核守万年泰,环流器生耀九州光”主题宣讲志愿活动。
活动以“国家科技成果”为锚点,巧妙地将硬核科技知识与精神传承深度融合。宣讲人王凤以“戈壁上的胡杨,天地间的承诺”为题,讲述了北山高放废物处置场的故事。她从技术原理入手,阐释了天然岩硐与人工屏障如何共同构筑国家核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随后,她将视角转向科研团队,通过“帐篷狼嚎”、“一米家书”、“钻杆断裂”等感人至深的细节,描绘了当代科研人扎根戈壁、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其精神内核与“两弹一星”时期隐姓埋名、攻坚克难的光荣传统一脉相承。

宣讲人贺林则聚焦于“人造太阳”这一清洁能源前沿领域。他结合“双碳”目标,分析了核聚变能源对于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并详细介绍了我国在相关核心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如“中国环流三号”的里程碑式成果及首个聚变ISO国际标准的发布。这项成就背后所体现的跨学科、大协作的攻坚模式,正是“两弹一星”精神中“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知识竞答围绕北山工程的安全防护特点、“人造太阳”的清洁能源优势等内容展开:“北山的安全屏障像什么?”“‘人造太阳’为什么不会爆炸?”在抢答与讲解的过程中,原本抽象的科技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有人说北山的屏障是“核废物的防护服”,有人用“磁铁笼子锁火球”形容磁约束原理,对国家科技成果的认知也从“知道”走向“理解”。
在分享环节,同学们结合宣讲细节畅谈感悟。有学生表示:“‘奉献’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北山团队日复一日的扎根坚守,这激励我在专业领域也要做‘沉得下心’的人。”还有学生联系自身学业,立志要像科研工作者一样,以极致匠心对待未来的每一项工作。现场从“倾听”到“共鸣”,实现了精神力量的有效传递。

此次活动不仅显著提升了大学生对国家核安全与清洁能源领域的认知,更成功地将“两弹一星”精神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深度融合,激励着更多学子踔厉奋发,将青春奋斗注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